豆豆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宋财经周刊 > 第101章 谁敢动我的马

第101章 谁敢动我的马(1 / 1)

大宋缺马,三块养马地丢了三块,不缺不行,一块祁连山,李家反了,现在是西夏的马;一块幽燕,归了大辽,现在是契丹的马;剩下一块河套,三国你争我抢,属于大家的马。

没马的日子不好过,农民耕地需要畜力,有钱人出行需要骑乘,土兵打仗需要代步和驮运,太祖太宗那会地广人稀,五代十国把人都祸害完了,正好空下来地方养马。

养马就需要马政,这机构从周朝就有,秦始皇赢政他祖宗就是个马政官儿。

大宋的马政参考案例丰富,从周秦汉晋隋唐一路下来,有各种各样的腐败案例可以深入学习。

起初,太祖定制,由豪强富户养马,马可以抵税,抵税的意思,就是马是货币,能当钱花。

那时候天下还没彻底太平,人口不多,养几百匹马跟皇上做交易很划算。毕竟,养马比种田省事儿多了。

后来七国一统,这人就象野地里的草芽子一样疯长。

人多了就得种地吃粮,于是人马争田的现象就出现了。

怎么办呢,北边还有大辽,南边有大理,高原上还有吐蕃,没有马,大宋的仗就打不赢。

太宗觉得光豪强富户养马不够,要动员所有人来养,富户牵头,中户种草种麦,下户出力气。

把大宋的马政办好,办实,办成先进典型,办成国之光。

于是,他让当时的宰相赵普亲自设计马政,一定要远迈汉唐,养出多多大大的马。

那时候太宗雄心万丈,天天研究阵图,想学汉武帝和唐太宗,一统漠北,做全世界的王中王。

然后就发生了雍熙北伐,那一年从年头打到年尾,打完了大同人还凑合活着,马却都要死光了。

可是太宗觉着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乘胜追击,一举夺回燕云,这样历史写着才好看。

因为夺回燕云,大宋就又可以养马了。

马多了,就可以征服四夷,做天可汗。

宋兵诈称六十万,对辽人二十万。一百二十万条腿,对上八十万条马腿加四十万条人腿。

太宗判断优势在我,分三路出击,应战萧太后。

宋兵征战三年不得归乡,有的人收到家信,儿子都两岁半了还不会叫爸,内心非常苦闷,抗拒继续打仗。

尤其是赵二欠钱,说好的赏赐都没到位。

当时军中承诺,灭了北汉,老兵人均要分五十亩地,并且免税二十年。

二十万老兵,那可就是一千万亩良田。

加之欠饷和功赏,老兵复员,至少要拿出来半个河南做报酬。

之所以继续强行军北上,只有一个目的。为的不是赵二的马,而是赵二想让大家当牛做马。

人死了,那赏赐就不用给了。

千里征辽,五月份正热的时候,以步兵打骑兵,无马干有马,赵二就是让大家去填坑。

老兵们觉着老二不如老大,一肚子坏水,不能再扶保他当皇帝了。

于是,就有了高粱河畔的那个故事。

赵二以身入局,挨着两箭(据说还是自己人射的),把一帮债主消灭在了遥远的边疆。

回到国都开封之后,赵二一算帐,发现省下来的钱刚好发展马政,五年后就能有马了,有马就可以伐辽。

至于说士兵,这玩意老天爷生的多,根本不用在乎。

当然,五年之后他还是输了,因为大辽有更多的马,人均三匹,如果按照腿数定胜负,大宋将毫无优势。

痛定思痛,太宗赵二回到皇宫后冥思苦想,觉着还是赵普的能力不足,设计不出来符合大宋的马政。

既然大宋将长期处于大一统王朝的初级阶段,那还是由进攻转为防御吧。

花那么多钱,养那么多人,最终却换不来名声,不划算。

于是,马政改革,设立群牧司,由枢密院直领,保证每年为大宋军队供给七万匹马就可以,维持住国家的十万骑兵军团。

十年后,赵二在不甘中饮恨黄泉。

把金銮殿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宋真宗赵恒。

赵恒一上台就哭了,他妈的一群混蛋,敢动我的马?

老爹说的好听,全国存栏量三十万,每年产出三到五岁的合格战马七万匹。可他一查,一共才三万多,少了一半。

河北路、河东路、京畿路到处都是养马地,全国上上下下十几万人参与的马政。

一年就产三万多匹马?

这要是让大理和西夏人听见了,还不笑掉大牙。

赵恒觉得肯定有人偷了他的马,于是派遣寇准进行严查。

这一查不要紧,发现一个大漏洞,居然有人刚出生就入编当了马信,二十岁都特么退休荣养了。

案例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一片,一整个机构。

数百万贯的成本砸下去,换回来的是一群贪和少了一半多的马。

赵恒大怒,什么姓吕姓高姓曹姓赵的,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偷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否则通通拉去肥。

经过枢密使曹利用一番整治,大宋马政勉强又支棱了几年。

但无论多么坚强的堡垒,始终怕内部人的黑手。

平原里上千万亩的养马田,几万个养马户。落到了几千名无人监管的马政官吏手中,这不贪除非都是圣人。

演变到后来,养马田承包给农户种麦子,好马当做病马出售,小马驹子都凑不够三万。

仁宗时期还查过几次,最终都不了了之。

查不得,隔一个砍一个,肯定有漏网的;全砍了,兴许还有星崩几个冤枉的。

反正宋辽和平,凑合过吧,大家谁都不容易。

等到三伐西夏的时候,朝廷百官终于见识到马政烂到了何种地步。

花费六百万贯成本的马政,一年仅能提供合格战马七千多匹。

一匹马,九百贯。

他妈的买西域天马也花不了这个价钱!

是马嘴镶金子了,还是马屁股镶金子了?

仁宗脾气好,也不是什么都能忍。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必须严查。

吕夷简、范仲淹、富弼、文彦博、韩琦全都亲身上阵,一定要扭转马政的腐败趋势,振兴我禁军的马业。

这事儿当时由铁面阎王富弼主抓,皇帝授权,无人不可杀。

等富弼真的查下去就傻眼了,这还真杀不得。马政的腐败,是从一根草,一颗豆,一块粪就开始的。

宫里面、皇族里面、大臣宰相、六部九卿、甚至包括看城门的卒子,每个人都跟马政案扯上了关系。

老曹家能杀么,折家能杀么,范仲淹的儿子能杀么?

杀几个小更有什么用,真正楼钱的都是朝廷的肱骨,每个人都是大宋的功臣。

直到第五次伐夏结束,大宋的马政还是一塌糊涂。

行,查不动是吧,那也别从我这要钱了。

一匹马才三十贯,一匹优秀的战马才五十贯,指着你们养,还不如我自己买呢。

造不如买,这就是仁宗后期的主流思想。

一年年积欠下来,朝廷欠拨的款项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万贯。

但即便这样,大宋的马政不但没垮,甚至还越来越繁荣了。咱战马产不了。驮马、耕马、拉车的马产量很好,朝廷欠拨款,咱们自己经营,甚至还能小赚,以至于到了英宗去见祖宗,赵登台。

大宋的马政已经到了自成一统的地步,官员升迁,小吏提拔,全都不用朝廷操心。

禁军想要提马,那得三请四绍,得拿着真金白银,得鞠躬磕头赔笑脸儿。

否则,给你头驴子都算是群牧司发了菩萨般的善心。

在他们眼里,朝廷和禁军就是要饭的,是马政人几代奉献,才为国家创建起来了这么辉煌的养马产业。

为大宋提供了军需保障,为人民提供了防卫安全。

什么造不如买,简直是卖国言论,叛徒思想。没有投入,怎么有产出,育肥养马田,改良马种,这都是百年大计。

想要买马的人,那都是鼠目寸光。

只有马政人,才是国之栋梁,是支撑大宋军力的大国匠人。

大军突入骐骥院,封锁帐册,点验马匹,控制相关人员。

不多时,开封府的户曹参军拿着报告,胡子气的烂颤,进了大营前来汇报。

大宋第三大的马监,一共有马驹、幼马、成马、种马共四千二百匹。有驴子和骡子,共一千三百三十匹。

草束、豆子、麦子、鸡蛋等物,仅够五日之食;

驯马师、兽医、养马的工人,全部都是不在籍的临时工,乃是李全安从厢军里雇的。

帐册跟现实,除了地点和朝廷年月,就没有一样能能对上。

赵项深恨刚才对他无礼的小吏,要求立即明正典刑,把人头悬挂在营门上立威。

“官家,那李全安也是个顶替的,花一千贯租了这地方养马,其实他姓王。”

参军这话终于把赵气炸了,军国重器啊,骑兵的马啊,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烂到这德性了?

“回军,回军!打入枢密院,我要问问文彦博,他这个三朝老臣是干什么吃的!

“他妈的,到底谁这么大胆,敢动我的马!”

王铎大失所望,还以为能步兵变骑兵呢,这下好了,挑挑拣拣,能变成骤骑兵。

往前查五百年,找不到这么屈的御林军。

“不是还有两个马监么,饱睡一日,明日咱们再去堵门,我就不信凑不够三千匹战马!”

另一间房间里,李长安看着“李全安”。

“你这马养的不错!”

“李全安”瞄了一眼,没敢回话。

“好好跟我讲讲马经,说动了我,不但保你性命,还能送你一幢富贵。”

“敢问高姓大名?”那人嘴丫子一,不屑的问道。

“李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长安。”

最新小说: 红楼:落魄皇子开局迎娶贾元春 诸天世界同时穿越 路余,我不喜欢你了 三国:开局武力拉满 重生孤鸿子,我在峨眉练神功 四合院:开局爆锤众禽 团宠:全家因我的心声把我宠上天 【血之希望】 穿越大唐,我是李建成? 假千金摆烂住凶宅,百诡嚶嚶求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