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第一藩 > 第1章:开局劝父立长,转身谋海

第1章:开局劝父立长,转身谋海(1 / 1)

剧烈的头痛将朱高煦从混沌中拽醒,感觉象是被塞进了一面战鼓,有重锤在颅内疯狂擂动。他猛地睁眼,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帐顶,空气中混杂着檀香、皮革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

这不是他的房间。

紧接着,陌生的记忆洪流般涌入脑海:大明,建文四年,应天府!他是汉王,朱高煦!那个在刚刚结束的“靖难之役”中身先士卒、屡立战功的燕王次子!而此刻,他的父亲燕王朱棣,已经踏着侄子的尸骨,登基成为了永乐大帝!

“完了……”

作为一个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且熟读明史和军事史的理工男,他瞬间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仅是穿越,这是直接穿进了地狱难度的剧本!他太清楚“朱高煦”这个名字的结局了——恃功骄横,争夺储位失败,最后被自己的亲侄子、未来的宣德皇帝朱瞻基,活活扣在铜缸里炙烤而死!

极致的恐惧让他瞬间彻底清醒。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强行压下恐慌,大脑开始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分析当前死局。

内核矛盾,立储之争。原主自恃功高,对太子之位野心勃勃,这是取死之源。

关键人物,父亲朱棣,雄猜多疑的永乐大帝;大哥朱高炽,看似仁弱却地位稳固的太子;侄子朱瞻基,未来那位心狠手辣的明宣宗。

唯一优势,他不仅知晓历史走向,更拥有超越这个时代近六百年的知识体系!船舶设计、航海技术、火器改良、甚至欧陆军事工程学……这些就是他破局的底气。

最优解,绝不能重蹈复辙去争储。必须立刻、彻底地跳出京城这个权力绞肉机。远航海外,既是唯一的生路,也是能将他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广阔舞台。

“必须改变!立刻!马上!”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现在正是最关键的窗口期——父皇刚刚登基,立足未稳,立储之事悬而未决,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他这位功高震主的“悍将”。

一个清淅而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型:急流勇退,但要退得有价值。他要深夜面圣,主动劝说父皇立长,彻底表明不争的态度,同时以此为筹码,为自己谋取一张通往未来的“护身符”——出海的特许状!

想到此处,他不再尤豫,霍然起身。

“来人!备马!本王要即刻入宫,面见父皇!”

夜色如墨,乾清宫的灯火却将朱棣的身影拉得悠长,投在冰冷的金砖地面上。他刚批完一堆关于清算建文旧臣的奏章,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开国之君特有的锐利与审视。

当内侍压低声音禀报“陛下,二殿下有要事求见”时,朱棣执笔的手在空中微微一顿,一滴浓墨晕染了奏折上的某个名字。深更半夜,这个刚在战场上杀伐果断、在自己面前也时常带着几分骄矜之气的次子,来做什么?

是来表功,还是……来要赏?要那个他觉得应该属于他的位置?

“宣!”朱棣的眼底瞬间掠过一丝复杂的意味,但声音依旧平稳无波,他倒要看看,这个儿子能玩出什么花样。

朱高煦大步走进殿内,带着一身夜露的寒气。他并未象往常那般只是简单行礼,而是在御案前十步之外便推金山倒玉柱般跪倒,额头触地,行了一个极为郑重甚至带着几分沉痛的大礼。

“儿臣高煦,深夜惊扰父皇圣安,罪该万死!”

这一跪,这一拜,让朱棣准备敲打的话堵在了喉咙里。他太了解这个儿子了,勇猛、骄傲,甚至有些跋扈,何曾有过如此谦卑乃至……徨恐的姿态?这反常的举动,让朱棣心中的警剔不降反升。他不动声色,淡淡道:“起来说话。何事如此急切,等不到天明?”

朱高煦没有起身,反而将头埋得更低,声音带着一种仿佛经过剧烈挣扎后的清醒与决绝:“父皇,儿臣此来,是为国本之事!儿臣……儿臣心中徨恐,有些话,不得不深夜禀明父皇!”

他必须把握好节奏,不能直接说结论,要先铺垫情绪,表现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老皇帝相信这是真情实感,而非蓄谋已久的说辞。

而朱棣心中冷笑,果然是为了储位!且看他如何表演。是以退为进,还是……

朱棣的身体微微后靠,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发出规律的笃笃声,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也给朱高煦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哦?国本之事?朕倒想听听,你有何高见。”

朱高煦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语气变得异常恳切:“父皇!国不可一日无储君,此乃江山社稷之根本!大哥高炽,仁孝温恭,秉性宽厚,昔日深得皇祖父赏识,立为世子名正言顺!北平监国期间,政务井井有条,深得军民之心!于情于理,于祖宗法度,大哥都是太子之位不二人选!”

他抬起头,目光坦然地迎向朱棣那深不见底的眼眸,继续道,语气甚至带上了几分急切:“父皇!靖难四年,天下疲敝,百姓思安,人心望治!此刻若因立储之事再起波澜,非国家之福,更非父皇初创盛世之愿啊!儿臣恳请父皇,为江山社稷计,为天下苍生计,早日明诏天下,立大哥为皇太子,以安百官万民之心!如此,则朝局定,天下安!”

一番话,情真意切,句句在理,完全超出了一个武夫的口才,更象是一位老成谋国的文臣所言。

朱棣心中震动,这番话……竟是出自高煦之口?他竟能看得如此透彻?不对,这背后是否有人指点?是姚广孝,还是……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以退为进,博取名声?但看他神情,又不似作伪……朱棣心中的疑虑如同藤蔓般缠绕,他需要更仔细地观察。

朱棣沉默了,他深邃的目光如同鹰隼,紧紧锁住朱高煦脸上的每一丝细微变化。他在判断,这番话里有几分真心,几分假意。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却带着千斤重压:“高煦,你能如此想,朕心……甚慰。你当知,靖难之功,你勇冠三军,仅次于朕。你就真的……甘心?”

关键问题来了!朱高煦心知,重点来了!不能直接说“甘心”,那太假。要表现出“不甘”之后的“理智”选择,突出“为了父皇,为了大局”!

他再次重重叩首,声音带着一种压抑着的、仿佛被误解的激动,甚至隐隐有一丝哽咽:“父皇!儿臣的一切都是父皇给的!为国征战,是儿臣的本分,岂敢居功自傲?!大哥是长兄,仁德宽厚,正是储君的不二人选!儿臣……儿臣或许曾有不甘,但儿臣更知,何为大局!儿臣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让父皇为难,让天下动荡!此心天地可鉴,若有半句虚言,叫儿臣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最后一句毒誓,他说得斩钉截铁,更是暗暗契合了原身的悲惨结局,更添几分悲壮和真实感。

不甘……但识大体。这个说法,倒是合乎情理。毒誓也发了……难道这小子,真的转了性子?被战场生死吓破了胆?还是终于开了窍?朱棣紧绷的心弦,微微松动了一丝。若他真能如此,倒省了朕许多麻烦,也免了将来兄弟相残的悲剧。

朱棣脸上的线条似乎柔和了微不可查的一丝,他轻轻吁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不少:“你能顾全大局,朕心甚慰。立储之事,朕自有决断。你能有这份心,很好。说吧,你深夜前来,除了表明心迹,可还有别的事?朕记得,你可不是个会吃亏的主。”

戏肉来了!但必须更加小心。

朱高煦抬起头,脸上露出一抹恰到好处的、带着点“被看穿”的窘迫和憨直:“父皇圣明,洞察儿臣。儿臣……儿臣确有一不情之请,或许有些荒唐,但确是儿臣深思熟虑后所想。”

“讲。”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他想看看这个儿子到底想要什么。

朱高煦斟酌着词语,语气变得谨慎而充满试探:“父皇,如今海内初定,然东南沿海时有倭寇骚扰,前元馀孽亦可能泛海而来。儿臣一介武夫,留在京城,只怕空耗岁月,于国无益。儿臣听闻海外万里,亦有番邦异域……儿臣斗胆,恳请父皇允准,许儿臣日后能组建些许船队,巡戈近海,若能扬我大明国威于波涛之上,清剿些许宵小,亦可保东南安宁,或能与远番略有往来,探其虚实……”

他没有直接要“出海经商”的权力,而是将诉求包装成了“为国靖海”、“侦查敌情”,这更符合一个武将的身份,也更容易被朱棣接受。

想出海?离开京城?这是……真的想避开是非之地?还是以退为进的更高明手段?朱棣的心念电转。将他放出去,远离权力中心,似乎比留在眼皮子底下更让人放心……何况,海上若真能有所作为,于国亦有利。但,也不能让他太轻松。

朱棣沉默了,手指的敲击声再次响起,在寂静的宫殿里格外清淅。他看着跪在地上,看似粗豪却心思缜密的儿子,眼中光芒闪铄不定。

良久,就在朱高煦的心几乎要沉到谷底时,朱棣终于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帝王最终的权衡:

“你的想法……朕知道了。靖海扬威,探查远番,倒也不是不可行。”

朱高煦的心猛地一跳,强压住狂喜。

但朱棣的话紧接着传来:“不过,眼下朝廷百废待兴,朕身边也需得力人手。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你且先安心留在京城,将养些时日,朝中还有诸多事务还需你等兄弟帮衬。待朝局稳定后,再议不迟。”

没有立刻同意,但也没有完全拒绝!留下了一个活口!

朱高煦知道,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他立刻叩首,声音充满了“感激”:“儿臣谢父皇!儿臣定当谨遵父皇教悔,安心留京,绝不敢再生妄念!”

“恩,去吧。”朱棣挥了挥手。

“儿臣告退。”朱高煦躬敬地行礼,退出了乾清宫。

直到走出宫门,被夜风一吹,他才发现自己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湿透。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宫殿,朱高煦长长舒了一口气。

虽然前路依旧吉凶未卜,但至少,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

而此刻,乾清宫内的朱棣,望着儿子消失的方向,目光深沉如夜。

“高煦……你今日所言,究竟有几分真,几分假?”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朕,就再看看吧。”

最新小说: 一手柴刀一手书,我是老祖你记住 我在古代伪装成半老徐娘 穿越之影视作品集 青龙缠棺 陛下,你管这叫没落寒门? 我一个化神期,参加高考合理吧? 大秦咸鱼皇太子,天道显示我第一 我的高武世界怎么是二次元画风 男主男配又看上普女啦! 从三让徐州开始辅佐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