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第一藩 > 第8章:前期准备

第8章:前期准备(1 / 1)

永乐元年六月,南京城笼罩在闷热的湿气中。秦淮河上升起的薄雾与市井的炊烟交织,给这座帝都平添了几分朦胧。汉王府前,车马络绎不绝,一场空前规模的远航筹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这日寅时,天还未亮,朱高煦便已起身。他站在书房的巨幅海图前,指尖轻轻划过那条即将开启的航线。海图上,从南京到福建,再到遥远的满剌加,每一个港口、每一处暗礁都被细致标注。烛光摇曳,将他坚定的身影投在墙壁上。

“王爷,工部来人禀报,库房已经开启。”老管家轻声通传。

朱高煦收起海图,整了整衣冠:“备马,去工部。”

当工部库房的厚重木门在刺耳的“吱呀“声中被缓缓推开时,就连见多识广的朱高煦也不禁为之震撼。只见库房内堆满了上等的楠木、樟木、杉木,每一根都粗壮笔直,散发着淡淡的木香。这些木材最细的也需两人合抱,最长的竟有十丈有馀。

工部侍郎指着木料上的印记:“殿下请看,这些都是洪武八年的贡木。太祖爷当年特意下旨,从四川峨眉、湖广辰州等地采办这些百年良材,说是要‘以备大用’。”

朱高煦抚摸着木材上清淅的年轮,忽然想起史书上的记载:洪武二年,倭寇在山东沿海肆虐,洪武七年,倭国斩杀大明使臣。或许,太祖皇帝早有扬帆出海、肃清海疆的雄心,只是当时北元未平,国内百废待兴,这个梦想最终未能实现。

“清点数目,全部装船。”朱高煦下令,“这些都是太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绝不能姑负。”

接下来的日子,朱高煦手持朱棣的特许手谕,开始了繁复而缜密的筹备工作。他深知,一支远洋船队需要三类内核人才:造船的工匠、制器的匠人、以及航海的官兵。

他首先造访的是工部。工部掌天下造作、城郭修建、工匠政令。朱高煦在此精心挑选了逾千名能工巧匠——不仅是经验丰富的船匠,还包括铁匠、漆匠、索匠等各类专才。名册上详细记载着每个人的特长,尤其看重那些参与过海船建造或维修的老师傅以及擅长制造火器的匠人。

“殿下,这位是老船匠张福,祖上三代都在泉州造船厂做事,最擅长制造远洋海船。”工部官员介绍道。

朱高煦仔细打量着这位满脸风霜的老船匠:“若造两千料宝船,需多少时日?”

“回殿下,“老船匠躬身回答,“若木料齐备,工匠充足,三月可成。”

紧接着,他前往兵仗局。作为内廷的兵器制造机构,兵仗局汇聚了天下最顶尖的火器与器械制造专家。朱高煦在此调集了数百名擅长铸造火炮、制作火铳和弓弩的匠师,并为他的船队申请配备了当时最精良的火器。

“这是新式的火炮,射程可达200步。”兵仗局太监详细介绍着,“这是连环弩,可连发十矢。”

最关键的一步,是向兵部要人。他上疏朱棣,请求从沿海卫所,特别是福建、浙江都司的水师中,抽调精锐。他需要的不仅是能操舟驾船的水手,更是熟悉海况、能征善战的水师官兵,以及懂得利用星象、水文导航的“火长”(领航员)。

名册中,一个来自云南、却在水师任职的宦官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马和(即后来的郑和)。

“殿下,此人是宫中的内官,但通晓兵法,曾多次随船巡海,甚至懂一些番语。”兵部的官员介绍道。

朱高煦审视着履历,若有所思。这样兼具内官身份、军事经验和航海背景的人才,正是他所需。

就在筹备工作如火如荼进行时,太子朱高炽派人送来五万两白银。十辆装满银箱的马车停在汉王府前,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太子的贺帖写得冠冕堂皇:“闻二弟将行远航,为兄特备薄银,聊表心意。愿二弟一帆风顺,早传捷报。”

朱高煦看着银箱,心中冷笑。他这位兄长,表面上是兄弟情深,实则是想将他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远远打发走。不过,这笔钱确实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更令他意外的是,赵王朱高燧也派人送来三万两白银,还附上一封亲笔信:“二哥雄心,弟钦佩不已。此去万里,望自珍重。朝中之事,有弟在。”

朱高煦明白,这位三弟不过是想借机示好。

最令他感动的是徐皇后。这位一向谨言慎行的皇后,不仅派人送来自己的体己钱,还写了一封密信:

“吾儿志在四海,为娘欣慰。此去万里,风波险恶,望自珍重。朝中之事,有为娘在。若遇难处,速派人报信。”

看着母后的亲笔信,朱高煦眼框微热。这位深居后宫的皇后,为了儿子破例出手,可见用心良苦。

然而,筹备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这日,工部突然来人禀报:“殿下,不好了!仓库昨夜失火,虽然及时扑灭,但部分木材被水浸湿。”

朱高煦立即赶往现场。果然,几根上等的楠木表面已经出现水渍。他仔细检查后,冷笑一声:“这不是意外,是有人故意纵火。”

他立即下令加强戒备,同时派人暗中调查。很快,线索指向太子府上的一个管事。朱高煦心中明了,这是有人不想让他顺利出海。

更麻烦的是,兵部在调派水师官兵时也遇到了阻力。一些将领以“海防要紧”为由,不愿派出精锐。

“殿下,这是有人在暗中作梗。“马和低声禀报,“属下打听到,是太子府的人在与兵部周旋。”

朱高煦沉思片刻,决定亲自去见朱棣。

这夜,乾清宫内灯火通明。朱棣罕见地没有坐在龙椅上,而是站在窗前,望着满天星斗。

“这些木材,是太祖皇帝留下的。”朱棣意味深长地说,“朕一直不明白,太祖为何要储备如此多的造船木材。如今看来,或许是上天注定要由你来完成这个使命。”

朱高煦跪地叩首:“儿臣定不负父皇重托,不负太祖遗志。”

“起来吧。”朱棣转身,目光深邃,“你可知道,朕为何最终同意你出海?”

朱高煦沉默片刻,谨慎地回答:“儿臣愚钝,请父皇明示。”

“因为你看得远。”朱棣长叹一声,“太子仁厚,可守成;而你,可开拓。大明江山,需要你们兄弟各展所长。”

这番话意味深长,朱高煦心中凛然。原来,父皇早已看透了一切。

“儿臣明白。”朱高煦郑重说道,“此去海外,必扬大明国威,开万里海疆。”

有了朱棣的明确支持,接下来的筹备工作顺利了许多。朱高煦亲自监督每一根木材的装运,每一件武器的配备。他还特意从民间招募了一批通晓南洋语言的通事(翻译)。

“殿下,这是从泉州招募的陈姓通事,祖上曾在南洋经商,通晓多种番语。”马和引荐道。

朱高煦仔细询问了南洋的风土人情、贸易规矩,越发觉得这次远航的必要性。

在准备物资的同时,朱高煦也在精心组建他的团队。他任命马和为船队副使,负责日常航行事务;老船匠张福为总工匠,负责船舶维修;还特意从翰林院请了几位擅长绘图的画师,准备记录沿途见闻。

永乐元年七月十五,出发的日子终于到来。这天清晨,南京城外长江码头上,车马喧嚣,人声鼎沸。并非千帆待发,而是一支庞大的陆路与水路结合的运输队伍准备就绪。部分物资和人员将乘内河船只沿江南下,另一部分则经由官道陆路运输。

朱高煦站在一艘大型官船的船头,回望渐渐远去的南京城墙。徐皇后派人送来的一尊妈祖神象已被妥善安置在舱中,朱棣亲笔题写的“宣威海外”匾额也小心包裹,随队而行。这并非出征,而是一次战略转移,将整个造船计划的内核从政治中心南京,迁移至拥有深厚造船基础与优良港口的福建。

“开船!”随着朱高煦一声令下,船队升起风帆,桨手们齐声呼号,庞大的船队缓缓驶离港口,开始沿江而下。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安全抵达福建的造船基地。

船队经秦淮入长江,接着一路向东。沿途州县官员早已接到谕令,提供补给与便利。朱高煦站在船头,内心并非远征的豪情,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真正的挑战不在旅途,而在抵达福建之后——那里有无数技术难题、后勤协调、甚至地方势力的博弈在等待着他。

当船队即将出长江口,转而沿海岸线南下前往福州、泉州时,海风渐强,湿润的空气带来了与内陆截然不同的气息。朱高煦远眺水天相接之处,对身旁的马和(郑和)及几位内核幕僚说道:

“诸位,看见那片海了吗?我们脚下之行,是为即将在那里劈波斩浪的舰队铺路。到了福建,方是真正艰难的开始。招募工匠、勘察港址、开设船厂、督造舰船……万事开头难,但我等必须成功!”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坚定而沉着:“开船!目标——福建泉州!我们要在那里,为大明打造出一支前所未有的远洋船队!”

浩荡的船队沿着海岸线南下,承载着一个帝国的海洋梦想,驶向它的起点。真正的航海传奇,将在福建沿海的船厂中,从第一根龙骨的铺设开始,缓缓写就。

最新小说: 网王:公主殿下在立海大 重生1920:我助大帅守东北 铁血1928:我的东北军能屠神 大帅是我干爹!我狗一点怎么了? 双穿:国家带我支援亮剑 天赐神器 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 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 我以祝由镇百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