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三年的春天,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平静中。奉天殿的早朝上,朱棣端坐龙椅,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丹陛下的群臣。当司礼太监高唱“有本启奏,无本退朝”时,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周正明手持玉笏,稳步出列。
“陛下,臣有本奏!”周正明声音洪亮,在殿堂中回荡,“臣闻汉王殿下在福建,终日与工匠为伍,身着布衣,满手老茧。民间竟以‘匠人王爷’相称,实在有损天家威严!“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几位老臣频频点头,显然对周正明所言深有同感。
工科给事中李文昌紧接着出列:“陛下,周御史所言极是。汉王贵为亲王,却亲自执斧操锯,与工匠同吃同住,尊卑不分,实非皇室应有的体统!”
龙椅上的朱棣面色阴沉,手指无意识地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这时,太子朱高炽缓步出列,躬身施礼:“父皇,儿臣以为,二弟在福建辛苦经营,其心可嘉。所谓‘匠人王爷’,不过是民间戏言,不必过于计较。”
然而周正明丝毫不让:“太子殿下明鉴,正因为汉王身份尊贵,才更应注重仪轨。长此以往,恐损皇家威严!”
退朝后,朱高炽在东宫暖阁内来回踱步。他的心腹谋士、翰林院编修杨士奇低声道:“殿下可曾想过,周正明等人为何突然发难?”
朱高炽停下脚步:“你的意思是?”
“据微臣所知,周正明的母族是泉州林家,而李文昌的叔父则是漳州海商会的会长。“杨士奇意味深长地说,“这些东南沿海的世家大族,靠着海外走私积累了巨额财富。汉王殿下在泉州大造船厂,创建官方船队,无疑断了他们的财路。”
朱高炽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表面上是维护皇家体统,实则是为了保护自家的走私生意!”
与此同时,在乾清宫内,朱棣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他对着贴身太监道:“传锦衣卫指挥使纪纲。”
片刻后,纪纲跪在殿前。朱棣沉声问:“周正明、李文昌等人,近来与哪些人来往密切?”
“回陛下。”纪纲躬敬回禀,“周正明上月接待了来自泉州的表亲林氏,李文昌的府上近日也有漳州来的客人。这些东南世家,似乎对汉王在福建的船厂颇为关注。”
朱棣冷笑一声:“果然如此。传旨汉王,让他上个折子,说明情由。”
半个月后,朱高煦的奏章送到了朱棣案前。这封长达万言的奏折,详细阐述了他在福建的所作所为及其深意。
“儿臣谨奏”,奏章开头写道,“臣在福建,日夜不敢忘父皇重托。所谓‘匠人王爷’,实乃工匠们的戏称,儿臣不敢以此自矜。”
接着,他以军旅之事作比:“昔年随父皇北征时,儿臣深知为将之道,在于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士们为何愿意拼死效命?正是因为看到主帅与他们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榻。军中有云:‘将与士同苦,士为将效死’。”
“今日造船,其理亦然。”朱高煦继续写道,“工匠们日夜赶工,手上磨出血泡,身上沾满木屑。若儿臣只是远远站着指挥,他们又怎会尽心竭力?一艘宝船,关乎数百人性命,儿臣不敢有丝毫懈迨。”
他详细描述了船厂的具体情况:“每根木材的选料,每颗钉子的打造,都需严格把关。儿臣若不亲临现场,又怎能确保万无一失?海上风急浪高,一分疏忽就可能葬送整船人的性命。”
奏章最后,他动情地写道:“儿臣宁愿被人笑话‘匠人王爷’,也要确保每一艘船都能平安返航。这不仅关乎大明威严,更关乎无数家庭的幸福。”
次日早朝,朱棣命太监将朱高煦的奏章当众宣读。当读到“将与士同苦,士为将效死”时,不少武将纷纷点头,显然深有同感。
然而周正明仍不死心:“陛下,汉王殿下用心虽好,但终究有失体统。皇室威严,关乎国体,不可轻忽!”
这时,成国公朱能出列反驳:“周御史此言差矣!当年陛下领军时,也是与将士同甘共苦。正是这等身先士卒的精神,才赢得将士效死!”
英国公张辅也附和道:“臣以为汉王殿下做得对。造船如治军,主帅不身先士卒,何以服众?”
朝堂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朱棣见状,拍案喝道:“够了!朕觉得汉王说得在理。造船事关国运,岂可拘泥于虚礼?”
他目光如电,扫过周正明等人:“倒是有些朝臣,不在其位却妄加议论,实在不该!”
退朝后,朱高炽在东宫召见杨士奇。“今日朝会,可见东南世家的势力不容小觑。”
杨士奇低声道:“殿下明鉴。据微臣所知,这些世家大族掌控着东南沿海的私贸网络,每年获利数百万两。汉王殿下的官船队一旦建成,必将打破他们的拢断。”
与此同时,在南京城的一处隐秘宅院内,周正明、李文昌等人正在密会。
“没想到皇上如此偏袒汉王!”李文昌愤愤不平。
周正明冷笑:“无妨。我们在朝中有人,他们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有的是办法。”
“可是皇上已经表态支持汉王,我们还能如何?”一个漳州来的商人担忧地问。
周正明眼中闪过寒光:“福建那边,可以动动手脚。船厂需要的木材、铁料,都可以想办法卡一卡。至于工匠重金挖人,总是可以的。”
就在朝中争议不休时,福建的船厂却接连取得重大突破。这日,朱高煦正在试制新式的硬帆。
“殿下,按照您的设计,这面硬帆比传统的软帆受风效率提高了三成!”老船匠张福兴奋地报告。
更令人惊喜的是火炮的改进。朱高煦设计的新型炮架,使火炮射程增加了两成,精准度也大大提高。
“好!“朱高煦满意地点头,“有了这些利器,我们的船队就能在海上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船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三千工匠,发展到现在的近万人。五个大型船坞同时开工,每年可造十艘两千料以上的大船。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日,朱高煦接到急报:一船从南洋采购的珍贵木料在海上失踪。
“怎么回事?“朱高煦面色凝重。
朱高煦立即意识到,这是有人故意捣鬼。他亲自带队出海调查,在事发海域发现了重要线索。
“你看这些箭矢,“朱高煦捡起一支箭,“制作精良,分明是军中之物。”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附近岛屿发现了临时的驻营地,里面有不少来自漳州、泉州的物品。
“果然是他们!“朱高煦冷笑。
朱高煦没有选择隐忍,而是直接上书朱棣,将调查结果和证物一并呈上。同时,他派遣自身护卫,对东南沿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剿。
“殿下,这样会不会打草惊蛇?“部下担忧地问。
朱高煦目光坚定:“就是要打草惊蛇!让那些人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
果然,这次清剿收获颇丰。不仅缴获了大量走私货物,还抓获了几个与东南世家关系密切的海盗头目。
消息传到南京,朝堂震动。朱棣大怒,下旨严查。周正明等人虽然极力撇清关系,但已经引起了朱棣的怀疑。
这场风波过后,朱高煦的船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朱棣下旨,正式设立“福建市舶司”,统管海外贸易。任命马和为提举市舶司太监。
“陛下圣明。”朱高煦在接旨时表现得很平静,“马公公通晓海事,正是合适人选。”
私下里,他对心腹坦言:“陛下这是要平衡各方势力。不过马和为人正直,且与我们志同道合,倒是好事。“
果然,马和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来龙泉港拜访朱高煦。“殿下,”马和躬敬地说,“下官虽领市舶司,但海事经营还要多多仰仗殿下指点。”
朱高煦微笑还礼:“马公公客气。你我在海事上同心协力,必能为大明开创新局。“
在朱高煦的支持下,马和很快创建起一套全新的海外贸易体系。他们在泉州、福州设立官办商站,培训通事(翻译),制定详细的贸易规章。更重要的是,开始组建一支强大的官方护航舰队。
站在新建成的洪武号宝船上,朱高煦对身旁的马和说:“有了这支舰队,我们就能打破私商的拢断,让大明的旗帜飘扬在四海之上。“
海风猎猎,吹动他们的衣袂。二人相视一笑,心中都已明了,这海上事业将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